新闻中心
Press center
|
选出好干部 换出新气象——河南省内黄县村“两委”换届为乡村振兴夯实筑牢战斗堡垒 人民交警周刊河南安阳内黄讯(卜福存 通讯员 李运福) 秋风送爽,瓜果飘香,在枣乡内黄大地,到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。梁庄镇5000余亩小米椒种植基地人头攒动,辛勤的村民正在忙绿地采摘。小米椒具有产量高、成熟快、成本低、市场好等特点,是生产剁椒、泡椒的最佳品种,今年能给当地种植户带来7000多万元的收入,成为带动当地百姓增收的“大产业”。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已成为全县农村“两委”干部的共识。2021年,该县村“两委”换届后,新一届“两委”班子抓住产业发展,打造美丽乡村,增进民生福祉,充分发挥“领头雁”作用带领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群众怎么干,支部是关键。安阳市内黄县以2021年村“两委”换届为契机,把选优配强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特别是带头人作为换届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这次换届是村“两委”换届选举相关政策调整后的第一次,县乡两级党委不断强化“一次选好管五年”的政治意识,深刻领会村支部书记、主任“一肩挑”制度的重大意义,精心组织好村(社区)“两委”换届,换出带动有力的好“头雁”、团结务实的好“两委”、干事创业的好氛围。 内黄县乡两级党委准确把握中央、省委关于村“两委”换届工作指导思想和有关要求,把村“两委”班子建设分析研判与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结合起来,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结合起来,选举产生新一届村“两委”干部,实现了年龄、学历“一降一增”和“一肩挑”,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更趋合理,工作积极性、主动性明显提升。在这次换届中,县乡党委坚持高标准选人,积极拓宽选人视野,逐村掌握村情选情,全面掌握现任村党组织领导班子、党员队伍、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情况。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,突出“双好双强,重点从外出务工、经商有成人士、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重点物色人选,真正把群众威望高、能力素质强、能够带动致富的能人推选出来进村“两委”班子,全县共选拔致富带头人、外出经商人员730人。亳城镇裴辛庄村是个软弱涣散村,这次换届,在濮阳经商的都学民同志返乡被选举为该村支书、主任。都学民一上任就规划村庄发展,人居环境整治,发展农村产业,增加村集体收入等工作,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。该村充分利用“国家森林乡村”荣誉称号,秉持绿色发展理念,以绿色为乡村振兴的原色、底色和主色,积极发展生态林业。目前,正在积极谋划发展巴旦木种植产业,让群众看到了奔头和希望。 乡村要振兴 产业带增收 内黄县立足粮食、蔬菜、尖椒、花生、畜禽、林果等本地特色产业,大力推进“三变”改革,积极探索“政策扶持型、飞地合作(园区建设)型、电商助力型、乡村旅游型、龙头带动型、资产租赁型、服务创收型、特色农业型”等多元化发展模式,壮大村集体经济,增加群众收入,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。梁庄镇冯庄村支部书记冯秀占是外出经商返乡人员,上任后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实行“党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+金融”模式,将全村1400亩土地全部流转合作社,进行全域产业规划,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,种植小米椒、西瓜、蔬菜等经济作物,按照“民办、民管、民收益”原则建立剁椒厂,年产值近2000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万元。宋村乡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汤现民是致富能手,探索建立了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+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+保险公司”合作发展模式,流转土地500亩发展特色种植,当年集体经济收入从3万元增长到30万元,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薄弱村的“摘帽”之路。繁阳街道朱小汪村以花生种植、购销、加工为产业链的主导产业,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、村民持续增收。李小汪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献坤说:“全村的花生种植面积有1500余亩,总收入400余万元。该村引进了花生新品种高油酸花生,品质好、价格高,每亩能增加收入300多元。”随着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,运输、储藏、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较快。内黄花生产业带动了7万余户农户28万余人增收。 农村生态好 村民生活美 为打赢环境整治这场硬仗,这次换届内黄县注重村干部的协调能力、攻坚能力、担当精神,选拔了110名退伍军人、500余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进“两委”班子,聚焦治理“六乱”、开展“六清”,坚持“我是干部我先做、我是党员我带头”,实行“干部包片、党员包户”工作机制,凝聚干群合力,持续推进村庄背街小巷硬化、亮化、绿化工程,整治坑塘、垃圾堆、残垣断壁、空心院、小广告等3万余处,建成一批小游园、小菜园、小花园、小果园、小停车场等,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城关镇东长固村坚持支部引领、干部示范、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,开展以“拆破房、治坑塘、平地块、清垃圾”和“铺胡同、建排水、改强电、下弱电、造游园”为主要内容的“4+5”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,成立“专业团队+本土工匠+本地群众”的规划设计团队,先后完成3300米弱电入地、强电整治,硬化1.7万平方米背街小巷,铺设排水管道5000余米,拆除33户残破房屋和闲置院落,建成4个游园、3个停车场和1个图书放映馆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后河镇桑村先后实施了村内街巷整治提升、坑塘沟渠整治提升、村内道路改造提升、桥梁建设改造提升和省道S213两侧街景整治提升等“五大提升工程”,建成“陌上花间”“陌上桑田”“陌上耕读”“陌上乡情”等5个主题公园,呈现出“一村一景”、“一村一品”、“一村一韵”新气象。如今的桑村道路平坦、院落整洁,乡村美了、乡风好了,村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持续提升。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,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卫生,还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思想观念,为共同创造干净、优美、舒适的美丽新农村筑牢了根基。如今,一幅整洁有序、干净宜居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 便民无极限 服务零距离 内黄县累计投资7300余万元,新建改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342个,党的阵地焕然一新。换届中,把600余名威信高、影响力强、方法多的人员选进班子,建立为民服务需求清单、任务清单、责任清单,制定便民服务办事清单和流程图,做到功能布局一体化、人员力量一体化、制度整合一体化、服务资源一体化,实现群众有事就近办、马上办、一次办。城关镇康庄村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康志民是35岁以下年轻干部,干工作有劲头、有力度、有热情,投资120余万元,打造了700余平方米高标准党建综合体,设置了便民服务大厅、图书室、文体活动室、日间照料中心等多种功能室,规范了服务群众事项和流程图,先后为群众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85次。实行党员联户、干部包片、支部会商工作机制,党员争当党的政策宣传员、社情民意信息员、矛盾纠纷调解员、为民办事勤务员、产业发展示范员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后河镇余庄村党支部书记史秋文在村内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,由支书任网格长、村干部任网格党小组长,村内42名党员包联189户群众,联户党员每周至少入户1次,支部定期会商研究,办理代办事项60余件,让服务群众“零距离”。该村先后获得了“河南省基层优秀党组织”“河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”“全国民主法治先进村”“全国健康村”等荣誉。在全县534个村(社区)建立“内黄民声”监督服务微信群,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前移。微信群按照“一村(社区)一群,一户一人”和“六个统一”要求进行建设,成员有村(社区)支部书记、群众、包村干部及村(社区)干部等共同加入。该微信群旨在发挥政策宣传、村权监督、汇集社情民意等功能,将惠农惠民资金、项目、政策等信息及时“晒”在群内,主动接受群众监督,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看群知情、上网监督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城关镇李小汪村党支部书记张瑞民认为,最显著的变化是让空心化村子又实起来了,过去,长期在外的人员很少关心村里的产业发展、公共事业,加入民声微信群管理后,村民的集体意识更强了,反映的问题解决效率更快了。 今年以来,内黄县以“五星”支部创建为抓手,把握关键,突出重点,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提升。拟定全年力争创建“五星”支部6个,“四星”支部30个,“三星”支部149个,“二星”支部208个,“一星”支部114个。各村支部锚定目标、迅速行动,逐“星”把脉,条块对照,梳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,轰轰烈烈展开了星级创建。乡村干部动真格掏真劲,乡村振兴迈出铿锵步伐。 责任编辑:郭晓庆 |